免费咨询热线: 4006-190-888

倡导绿色生活 反对铺张浪费]收完快递别着急扔包装,这样做还能返利!

浏览数量: 20     作者: 本站编辑     发布时间: 2017-07-08      来源: 本站

一小盒化妆品。一方面快递行业井喷式发展,另一方面,“包粽子”式的包装带来海量垃圾,给环境带来的伤害更不容小觑。快递包装如何“瘦身”和有效回收利用,已成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

“过度包装”带来百万吨废弃物,回收率不足10%



近年来随着网络购物快速发展,快递业呈现爆炸式增长。《2016年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》显示,快递服务企业2016年业务量达312亿件,连续6年年均增长超50%。

快递行业飞速发展,不可避免地消耗天量的包装材料。国家邮政局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,2015年我国快递行业消耗99亿个包装箱、169亿米胶带……同比增长几乎都超过四成。这些包装垃圾可摆满近20万个足球场,胶带总长可绕赤道425圈。

虽然快递业务总量提升是包装垃圾数量增加的直接原因,但“过度包装”现象不容忽视。我们留意到,很多快递包装都是“里三层外三层”。但商家亦有苦衷。一位网店商家曾吐露心声,虽然费钱费力,但为了商品的运输安全,在包装上不敢怠慢,还得“宁多勿少”。尤其是对生鲜、家具等易碎易坏物品,商家更是加倍包装,有时包装物重量甚至远超商品本身。


“过度包装”伴随着高污染。以广泛使用的透明胶带为例,其主要材质是聚氯乙烯,需耗时百年才能降解。2015年全国累计使用胶带169亿米,其产生的污染可想而知。

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制度,包装垃圾主要采用填埋处理。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曾现来表示,胶带和塑料袋等较难降解,在大气和水体中长时间留存会带来污染,对其进行焚烧更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气态污染物。



快递包装“绿色化”难题在哪?


在众多业界人士看来,绿色包装成本较高,快递包装生产和使用缺乏标准,环保意识有待提升等都间接导致快递包装垃圾“泛滥”。

成本较高是制约绿色包装材料推广使用的一大掣肘。菜鸟网络CEO童文红说:“一只不可降解塑料袋是8分钱,可降解塑料袋价格是它的4至5倍。谁来为环保材料买单?”

快递业和快递包装行业的标准大多数为非强制性标准,实际上对行业的整体约束力不够,标准的执行力度与现实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。


此外,包装回收率低也是快递包装“绿色化”存在的难点。曾现来说,据业内测算目前快递包装回收率尚不足10%。目前胶带、包装箱、编织袋等七大类包装物的回收与再利用情况并不理想。除对快递运单的保管、存放与回收(销毁)有明确规定外,针对快递包装的其他部分均无统一规定要求,任企业或消费者自行处理。

多家快递企业负责人表示,目前并无包装回收举措。重庆市一家废品收购站经营者说,一些快递包裹体积小,且胶带和塑料、填充物等混合,分拣费劲,往往难以回收。


推动包装“绿色化”需多方共同发力


快递“过度包装”问题涉及包装材料供应商、电商平台和商家、消费者、快递企业等多个主体。业内人士表示,推动快递包装“绿色化”需多方共同努力。

多家快递公司和电商平台已意识到快递垃圾的危害,并已开展行动。2016年6月,物流平台菜鸟网络宣布,联合32家中国及全球合作伙伴启动菜鸟绿色联盟,实施“绿动计划”,承诺到2020年替换50%的包装材料,填充物为100%可降解绿色包材。

推广使用绿色包装袋的工作也正进行。一些快递企业已采用可降解纸箱和可循环塑料箱,并在中转时使用可循环使用帆布袋。大型电商平台如京东、唯品会等也已改良快递包装。

春播网主营包括新鲜水果、有机蔬菜在内的绿色食品。这家电商平台历时2年研制出一种绿色环保提篮,可冷藏和冷冻,由快递员在顾客收货后取回。一举解决了过度包装问题,更可确保食品在送达途中的新鲜度。这一绿色环保提篮,受到消费者青睐。



而从快递企业和电商商家实际操作看,曾现来等专家表示,应从源头强化快递包装的管控,尽量避免过度包装。据记者了解,有一家卖母婴产品的网店为获买家“包装严密”的好评,每个月使用近万米的胶带包装。这凸显出从商家方面管控包装的必要性。

此外,应探索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快递包装回收的机制。目前已出现“快递箱回收积分返利”的新举措,消费者可预约快递员回收废弃纸箱等,积分获得返利。业内人士建议,可由电商企业发放抵用券等方式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,回收后统一消毒清洁后再利用。


微博
Youtube
视频库
领英
微信公众号
“英国科技固废专家”
感谢您选择恩派特的产品和服务,恩派特坚定践行以客户为中心,用心服务好每一位客户。
  • 全国免费电话
    4006-190-888
  • 邮箱
    info@enerpat.com.cn
  • 24小时客服微信
    189-3616-8877
关于我们
© 2024 Enerpat恩派特  版权所有         苏ICP备16052472号-1